要闻 经济 栏目首页 聚焦 科技 连接 系统 产品 联想专题 资讯 金融 科技 理财 财经 知识 金融 游戏
首页 > > 正文

“无接触”采集数据!广西实景三维技术助力考古新突破

2025-11-04 21:19:50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1月4日,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广西通过构建崇左市大新县岩利山第四纪洞穴遗址群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实现了古生物科考场景的数字化复原,形成了一套可在同类研究中推广的“广西经验”。日前,该项成果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办的华南地区人类演化学术研讨会上展示,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工作人员采用“无接触”方式在遗址内进行数据采集。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 供图

据介绍,传统古生物科考面临三大难点:手绘记录耗时费力,从实地测量到绘制一幅洞穴遗址剖面图约2—3天才能完成,且易出现尺度失真与位置标注偏差;在洞穴等复杂环境中测量,容易对遗址造成干扰;研究成果难以直观地向公众呈现。

为破解这一难题,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联合广西民族博物馆共同推进实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

技术人员利用激光扫描仪获取溶洞内钟乳石表面纹理 。蒋礼琛 摄

该技术融合激光扫描与定位方法,采用“无接触”采集方式,“走到哪测到哪”,对发掘现场、科考路线、喀斯特地貌场景进行厘米级数据采集,实现数据获取效率与数据质量“双提升”。科研团队可在计算机平台上开展虚拟剖切、线划提取与模拟复原等深度分析。不仅最大限度减少了对遗址的干扰,还能精细捕捉钟乳石纹理、化石层理等细节。

银子岩实景三维模型剖面图。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 供图

据悉,目前该技术已从考古现场拓展至多个领域的应用。桂林银子岩景区借助实景三维模型融合游戏引擎,构建了数字化游览系统;桂林岩溶地质广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丫吉试验场利用实景三维激光扫描获取地下空间数据,通过专业软件对溶洞进行剖切与测量分析,为桩基施工与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源于广西的技术创新,革新了考古研究方法,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探索了新路。未来,该技术将进一步与人工智能、多源遥感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考古大数据库,实现遗址动态监测、演化过程模拟与古生态系统复原。

关键词: 实况网 热点资讯

推荐内容

热点
39热文一周热点